导航 首页
专业文章

股权代持关系中实际出资人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2025-03-07

[摘要]本文主要从实际出资人角度进行风险识别与应对。

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与实际出资人并不一致,二者相分离的情形屡见不鲜,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情况就是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约定由名义股东进行公司登记,由实际出资人享受相关股东权益,因此衍生出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从实际出资人角度进行风险识别与应对。


一、股权代持概述

股权代持是指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显名股东)约定,由名义股东在公司登记文件中显名并行使股东(部分)权利,而实际出资人承担出资义务并享有投资权益的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通常通过代持协议约定,但该协议仅对协议双方具有约束力,对公司、其他股东及外部债权人等第三人一般不产生直接效力。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处理股权代持纠纷时遵循“内外有别”原则:即对内部方面,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以代持协议为基础,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且不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法院通常认可协议效力。在外部关系方面,涉及第三人(如公司债权人、股权受让人)时,优先适用商事外观主义原则,以工商登记信息作为权利外观,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因此,在股权代持关系中,不签订股权代持协议是有风险的,签署代持协议也难以避免全部风险。


二、实际出资人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风险一:股权代持事实难以确认  

实践中,代持关系多基于亲属、朋友等特定关系建立,若未签订书面协议,一旦双方关系恶化或名义股东否认代持事实,实际出资人可能面临举证困难。此外,名义股东意外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时,代持事实的确认亦可能引发争议。 

防范建议:

1. 签订书面代持协议:明确约定代持股权比例、权利义务、收益分配及争议解决方式,并留存双方签字确认的原件。 

2. 保留出资凭证:实际出资人应通过银行转账等方式支付出资款,并备注“股权代持出资”,避免现金交易。

3. 公证或见证:对代持协议进行公证或由律师见证,增强协议的证据效力。

风险二:名义股东相关利益方主张权利  

名义股东因离婚、继承或债务纠纷时,其配偶、继承人或债权人可能主张分割或执行代持股权。即使存在代持协议,第三人仍可能以工商登记外观为由要求权利。 

防范建议:

1. 利益相关方确认:要求名义股东的配偶等法定继承人在代持协议中签署知情同意书,或通过公证方式确认代持事实。 

2. 公司章程特别约定: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禁止名义股东配偶或继承人的股东资格继承权。

风险三:名义股东擅自处分股权

名义股东未经实际出资人同意转让、质押股权时,若第三人善意信赖工商登记信息,法院可能依据《公司法》第32条及《民法典》第311条(原《物权法》第106条)认定处分行为有效。 

防范建议:

1. 限制处分权:在代持协议中明确约定名义股东不得擅自处分股权,并设定高额违约金。

2. 公司内部公示:通过股东会决议或股东名册备注等方式,向公司及其他股东披露代持关系,降低第三人“善意”认定可能性。

风险四:实际出资人转让股权受阻  

实际出资人拟向第三人转让股权时,若名义股东拒绝配合变更登记,可能导致交易无法完成。 

防范建议:

1. 预先授权:在代持协议中约定,名义股东须无条件配合股权转让,并提前办理公证授权手续。

2. 设定退出机制:约定代持关系的解除条件及股权回转程序及违约责任,确保实际出资人可随时收回股权。

风险五:名义股东债权人执行股权  

名义股东因个人债务导致其名下股权被冻结或强制执行时,实际出资人难以通过执行异议阻却执行。 

防范建议:

1.慎重选择代持人:实际出资人在选择代持人尽可能选择信誉良好,无赌博等不良嗜好,大额负债可能性不大的作为代持人。

2.股权质押登记:将代持股权质押给实际出资人并办理工商登记,通过优先受偿权降低风险(需注意避免构成虚假诉讼)。 

3.财产隔离:要求名义股东签署承诺书,承诺其个人债务与代持股权无关,并定期核查其资信状况。

风险六:隐名股东显名化障碍    

实际出资人显名需满足《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4条规定的条件,包括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等,若名义股东或其他股东反对,显名目的可能落空。 

防范建议:

1. 协议明确显名条款:在代持协议中约定名义股东无条件配合显名,并约定相应违约责任。 

2. 提前取得其他股东同意:通过股东会决议或书面确认函,事先获得其他股东对显名的认可。 

3. 实际参与公司管理:保留以股东身份参与决策、分红等证据,为显名化提供事实依据。

           4. 如代持股时公司知情并同意,可以由公司为实际出资人出具《股东出资证明书》。

三、结语

       股权代持虽具灵活性,但实际出资人需充分认识法律风险,通过完善代持协议、强化证据留存及公司与其他股东事先确认等方式,最大限度保障自身权益。建议在建立代持关系前咨询专业律师,结合司法实践动态及代持的具体情况制定风险防控方案,避免因形式瑕疵导致实质权益受损。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分享到我的朋友圈。